歷史這樣說:好久好久以前,流亡多年的晉國公子重耳在成功回國登基為晉文公之後,他的追隨者介之推卻不願接受封賞,還帶著老母親躲到深山避不見面,晉文公於是命令部隊放火燒山,想把介之推逼出,卻在火熄之後才在一棵柳樹邊找到介之推母子焦黑的屍體,後悔萬分的晉文公為了紀念介之推,於是將這一天訂為「寒食節」?

破解關鍵點:「寒食節」的由來真的是為了紀念介之推?

這個故事聽完,相信大多數人都有一樣的感覺:晉文公怎麼可以這麼蠢?為了這位春秋霸主的一世英明,我們有必要好好來探究一下這個故事的真實性。
晉文公燒山把介之推燒死的故事,最早見於西漢年間劉向所著的《新序》,此時距離介之推(也叫介子推)的年代已經過了五百多年。在這之前,《左傳》、《呂氏春秋》、《史記》、《國語》等史書都有關於晉文公流亡及歸國的相關事蹟,但沒有任何關於晉文公燒山的故事。
寒食節
介之推像(圖翻攝自網路)
回頭來檢視劉向的《新序》,其實這並非我們所認定的史書,而是像故事集,當然在考據、取材上都不需嚴謹,為了精采度而加工、刪減也是很合理的。可是,在《新序》之後,《後漢書》、《晉書》、《水經注》等典籍就開始紛紛把晉文公燒山寫進去了,可見劉向這天橋下的說書人,整個是讓晉文公背上了大黑鍋啊!
寒食的禁火習俗,其實很單純源自於古人因季節更替、用不同的新樹木取火,而「既曰就新,即去其舊。今人持新火曰『勿與舊火相見』」,也就是新木還沒到,就禁止用舊木生火;至於晉文公與介之推的故事,恐怕就與許多民俗文化一樣,都只是假託古人之名來穿鑿附會罷了。
時至今日,寒食節這個名字已經對我們來說有些陌生,取而代之的是清明節。但究其根源,寒食與清明,一個是民俗節日,一個則是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,只是因為時間相近而常常被混為一談。寒食節一般在清明前一至二日,除了吃潤餅之外,掃墓、郊遊、鬥卵、鞦韆、牽勾(拔河)等等也都是常見的寒食習俗,當中也有不少是受到清明所影響的。
其實,除了燒山的故事之外,介之推跟晉文公重耳還曾有過其他勁爆的傳說,那就是在流亡途中的某天,重耳因為缺糧而餓得眼冒金星,介之推在忠心驅使之下竟把自己的大腿肉割了給老闆吃掉!聽完這個故事,各位台灣的勞工(奴才)們,看看古代的下屬是多拚呀?趕快也把自己大腿肉養肥一點吧~